南大教授张宏生丨读《从军行》,走进七绝圣手王昌龄的边塞生活 您所在的位置:网站首页 从军行 这首诗 南大教授张宏生丨读《从军行》,走进七绝圣手王昌龄的边塞生活

南大教授张宏生丨读《从军行》,走进七绝圣手王昌龄的边塞生活

2024-07-09 18:36| 来源: 网络整理| 查看: 265

青海长云暗雪山,孤城遥望玉门关。

黄沙百战穿金甲,不破楼兰终不还。

第一句写边塞将士生活环境的恶劣,我们要注意两个地点:一个是“青海”,指的是青海湖;另一个是“雪山”,即青海省的祁连山。青海湖面积辽阔,祁连山绵延千里,一湖一山,是西北边塞的典型地标。天上还有密密层层的长云。这里用的是“长云”,而不是“白云”“阴云”之类,为什么呢?

同学们可以在脑海中想象一下云雾布满整个天际,使连绵的雪山都变“暗”了,这气氛是不是很冷清、肃穆?在沙漠、大湖、高山、长云的辽阔空间,只有那一座城堡孤零零地悬于一望无际的边塞之中,这真是“一片孤城万仞山”,在万仞山中城池就像一片轻轻薄薄的东西。城堡都这么渺小,那被置于这座孤城之中的人,更是微不足道了,这就是边塞将士们的生活。“孤”城,写的既是城堡,也反映了将士们内心的孤独。

第二句写的是作者在“望”,他望着什么呢?站在青海湖畔,映入眼帘的应该是青海湖、雪山,可诗人看向哪里呢?他在“遥望玉门关”。玉门关在甘肃,离这里有六百多千米,就算极目远眺,也肯定是望不见的,但诗人仍然在遥望,这是怎么回事?你有没有这样的体验,当爸爸妈妈出差到很远的地方,你就是在家,心也会跟着来到爸爸妈妈去的地方,这是心里的“望”,思念的“望”。

玉门关在当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关口。关内主要是汉族人民居住的地方,关外则往往是少数民族的势力范围,出关意味着来到战场,而入关则意味着回到家乡。《后汉书》中,曾写到班超这位长期驻守边塞的将领。他一生三十年征战西域,六十八岁时,他给皇帝上疏说:“臣不敢望到酒泉郡,但愿生入玉门关。”意思是我不敢奢求能够看到酒泉郡,只希望能够在活着的时候回到玉门关内。只要活着进入玉门关,就意味着能够活着回家了。班超七十岁就去世了,他直到晚年才能入归玉门关,因此玉门关在边塞人心中就有标志意义。主人公在青海湖一带,那是他心里在“望”,是在思念家乡啊!从前两句对空间的描写,你是否对“七绝圣手”的高超技艺有所体会了?

后两句写到战斗。“黄沙”是战斗的自然背景,“百战”是写战斗之多,“穿金甲”是“百战”的结果。大自然的残酷和战争的残酷在这里有机地结合在一起,最后以一个集中的画面,定格在战士身穿的甲胄上。

“金甲”指金属做的甲,当然比皮甲或练甲之类要坚固,但仍然“穿”了,这个“穿”,可以理解为一次次在黄沙中作战,被敌方的兵器击穿。如果再看看这组诗中的另几句描写——“日暮云沙古战场”“大漠风尘日色昏”等表述,甚至也可以理解为长期处于黄沙笼罩的环境中,风狂沙劲,狂风卷起沙石,不断击打在甲胄上,从而穿破了甲胄。这一句把塞外将士所面临的恶劣环境表现得非常真实,非常扣人心弦。

在黄沙中作战,肯定耗损体力,甚至被夺去生命。但这无法磨灭出征将士的豪情,于是以“不破楼兰终不还”一句来结尾。楼兰是古代西域的一个国家,今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。西汉时期,楼兰曾被匈奴征服,由于地处东西交通要冲,战略地位重要,汉朝要前往西域,非打通楼兰不可,因此这里一度成为汉朝和匈奴作战的重要区域。“破楼兰”就是表达建功立业,保家卫国的豪情壮志。

从写法上看,这首诗的重要特点之一,就是感情的起伏变化。前两句的调子有点低沉,主要表达戍守边塞、思念家乡的传统感情,这层意思在唐诗中往往就表现为“望断玉门”。但后面两句就渐渐振起,最后发展为“不破楼兰终不还”的豪迈。

我们可以再看看整组《从军行》。《从军行》一共有七首,是一组联章诗,在中国文学史上,联章诗的安排往往有特定的结构用心。前三首是写戍边的悲愁,如:“更吹羌笛关山月,无那金闺万里愁。”“撩乱边愁听不尽,高高秋月照长城。”第五首和第六首是写边塞的豪情,如:“前军夜战洮河北,已报生擒吐谷浑。”“明敕星驰封宝剑,辞君一夜取楼兰。”第一首到第三首可以视为一个整体,第四首到第六首可以视为一个整体,而最后一首较为客观地书写了边塞将士的征战生活:“人依远戍须看火,马踏深山不见踪。”以此作结,创造了更为开阔的想象空间。因此,可以认为第四首“青海长云暗雪山”一首在悲愁与豪放之间,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,这首诗的前半部分仍是悲愁,后半部分就开始昂扬,将这一首放在整组诗的背景中,其中的感情形态就比较容易理解了。

边塞诗中还常常出现一些特定的意象,

比如羌笛、胡笳、琵琶等乐器,

大漠黄沙等自然景象,阳关、玉门关等关隘,

以及楼兰、凉州、天山等地名……

这些意象也能帮助诗人在创作时表达感情!

你还知道哪些能表达感情的意象和方法吗?

欢迎留言、评论、分享哦~

选自《七彩语文·国际》2023年9月《悦读丨大家读古诗》

文字作者/张宏生(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,曾是美国哈佛大学、耶鲁大学访问学者,现为香港浸会大学中文系讲座教授,主要从事中国文学史、古典文献学以及词学等方面的研究)

插画作者/张 蒲

栏目编辑/万修芬

微信编辑/程心语 刘晓凡

审核/蒋娟

广告: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


【本文地址】

公司简介

联系我们

今日新闻

    推荐新闻

    专题文章
      CopyRight 2018-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